核桃林的落日:写给核桃林社区和其他所有已经没落的BBS、SNS社区的纪念词
核桃林的落日
在我刚来中国传媒大学的2005年,传媒大学的“核桃林”BBS社区还很火。核桃林这个名字来自于广院中心的作为地标的那一片核桃树,这里既是社团招新的举办地,也是晚上情侣们谈情说爱的场所。而以核桃林为名的BBS社区,那时候有一批活跃的写手、看官、考研论道者、二手货客商、乃至广告机器人。因为有人气,爆料、新闻、考研宝典、小吃探寻、活动启示、广告连接层出不穷。有人甚至以为这就是传媒大学的水木清华社区。而事实上这个社区并没有官方背景,这个社区最早是2000年由几个师哥在业余时间搞起,据说服务器最早居然是用索尼的游戏机playstation,几经曲折,最后才稳定下来。主要创建者之一的的李树斌学长是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现在在好乐买当CEO。总之,这个核桃林社区的传说,持续了许多年。
我也是由同学介绍登录了这个社区,但是当时我并不太喜欢这个社区。一则水贴广告太多,二则我觉得里面规章制度太多,更怕发言不慎得罪了师哥,总之初来乍到的我还是更喜欢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卖点的匿名发帖乐园百度贴吧,核桃林虽然有帐号但只是看看从不发帖。就这么时间一晃而过,到了2011年,我看见校报上采访文章,说计算机学院又有几个本科生想搞一个社区。我就奇怪,不是已经有了一个社区叫核桃林吗?为什么这些年轻人还要再做一个呢?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核桃林社区太老了,他们想搞一个面向广大新生,介绍活动与娱乐的新生代社区。啊,看来是核桃林社区在新一辈人里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我那时又登录了一下核桃林社区,此时的核桃林确实已经不像2005年那样红火了,有价值的文章没多少,铺天盖地全是各种招聘、招租、卖二手货的广告。
又是两年过去,2013年12月23日,我在博客园看到一篇翻译文章——《和facebook时代说再见》。文章的大意是,我们都认为如日中天的facebook现在已然不能阻止年轻人纷纷逃离它这个事实,而走向了不可避免的下坡路。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早先就已沦为广告废土的核桃林社区,登上去一看,情况比我预计的还糟糕——当日居然连广告都只有2条。这已经不是“夕阳西下”的状态,而是“行将就木”的状态了。
自从04年核桃林最后一次改版后,仿佛新人的加入就停滞了。然后随着老一辈活跃骨干毕业离开,新人不济,渐渐沦为广告社区。而人们来这个社区可不是仅仅为了看那些广告。人气下降于是渐渐地广告也越来越少。虽然期间偶有反复,搞个活动,一时冲高了人气,但是整体上的没落确实是不争的事实。问问2013级的师弟师妹,已经没几个知道核桃林的了。核桃林社区的没落只是网络浪潮中的一叶方舟的命运而已。还有许多我曾经喜欢过的社区,都已经没落了。例如动漫SNS社区“行星伊甸”和“太空堡垒”联盟,如今几乎是植物人社区——首页的帖子都是2,3年前的。能证明它们活着的仅仅是那台运行的服务器。虽然老一辈还是愿意在服务器维持费用上捐款,但是仅仅如此而已。在照顾家庭照顾工作之余他们已经想不起来再到这个社区看看了,就算想起来,这些地方也仅仅具有怀旧意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感慨之余,可以谈谈这些兴衰往复中背后的社会意义。
首先,这些社区兴起和衰败的的周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在6年到7年左右,恰恰是从本科开始到上完研究生所用的时间,也是现在年轻人从开始活跃到成家立业之间的时间。其次,不能不谈公网上的大型SNS社区对这些小型社区的打击。在工业化时代,什么东西都是越大越便宜,社交网络也是如此。小的社区只以人群区分,而不搞特色化经营,几乎肯定会被大型社区击败。最后,就算是大型社区,哪怕是facebook这种社交领域的利维坦,也不能避免被时代变迁的浪潮所裹挟。说到底,社交产品就像使用它们的人一样都会逐渐老去,而且褪色地更快。攀上顶峰的同时就是下坡路的开始。权利终将转移到年轻人和他们的新社交产品手中。社交网络的迁移和人类社会过去经历和见证过的趋势与潮流转变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以电子化的形态又展现了一遍而已。
关于这种变化,我摘取《和facebook时代说再见》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描述:
------------------------------------------------------------------------------------------------------
·任何社会变动都会终结
Facebook 平台本身的历史时间线和社会变动的四个阶段(Four Stages of Social Movements)非常吻合:
1. 发端 – 变动的早期阶段,开始积聚动能并引发讨论。Facebook 2005。
2. 聚合 – 这场变动开始达到足够大的规模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009 年,Facebook 超过 MySpace。
3. 层级化 – 一场变动变得正式起来的阶段。在完成 IPO 之后,Facebook 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公司”,采用了公司治理结构并雇佣了好几千的员工。
4. 衰退 – 一场变动的瓦解阶段。Facebook 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并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这和一场成功的社会变动非常类似,“他们的目标和意识形态都为主流社会所接受了并且已经没有继续推动改变的必要。”
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是一场背离 Facebook 社交定义的根本性迁移。Facebook 已经制度化了。它已经成了全世界的城镇广场。但,它已经不是孩子们喜欢游玩的地方了。
(最后作者预测未来将会涌现出一组影响巨大的社交产品并不断的侵吞掉 Facebook 的帝国版图,直到其萎缩成为互联网整体结构中功能性角色为止。那时候,Facebook 只能趴在岸上看着长江后浪的欢腾了。)
------------------------------------------------------------------------------------------------------------------------------
facebook毕竟不同于核桃林这样的小社区。它包容的东西太多了。甚至各国政要(除了中国)都要用它打点自己的社会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少年们打量 Facebook 的眼光就像 Facebook 一代打量 LinkedIn 的眼光一样:都是出于功利主义来管理社会关系的工具。这既是制度化的原因,也是制度化的结果。在使用这种工具打点自己的人脉关系时,我们对于自己在 网络上分享的内容都愈发小心翼翼了。要在所有的家人、朋友和熟人面前发表言论使我们很难展现一个真正的自我。最终的结果是——用户自己成了自己的审查机构,他所发表的内容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这甚至比现实世界还要糟。一面是有人不停地相互炫耀刺激着各自虚荣心,一面是有人越来越谨言慎行甚至不愿说话。我们对自己做了过度的过滤,这让我们丧失了真正的人际连接。随着你 Facebook或者微博或者人人网上的好友越来越多,你的主页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公共页面。你的重点将落在打磨自己的形象上而不是和他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接。那些曾经互相讲低级笑话的兄弟们的就在这层层伪装下越来越遥远,最后仅仅成为朋友栏的一个符号。
毕竟facebook还在长城对面,而在国内也有类似的造物。人人网可以一提,但规模和质量均不如其山寨对象,就已然面临同facebook类似但提前的衰落进程。更具类比性的是微博和QQ。不过微博我不好评价,因为微博我登录得不多,更少发言,总感觉里面是大V橙V营销的舞台,我偶尔跟着看看新闻笑话广告就好,就跟当初对待核桃林、猫扑、天涯这样的BBS社区态度一样。QQ则更具代表性,因为QQ已然就是许多国人出于功利主义来管理社会关系的工具。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想点击这只在桌面上越来越臃肿的企鹅,但是为了工作不得不点击——这大概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微信革了QQ的命。
2013年前半年马化腾在一个关于“微信:QQ的内部革命”的采访中说,他曾经试用了一下国外某特受年轻人欢迎的最新社交应用,就是把照片加密上传分发给他人,看后即焚,在他看来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趣味上都毫无创新。他想不明白国外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这种东西。对此他感慨于琢磨年轻人的喜好太难了,无法预料下一场商业革命会在哪里爆发。其实可能并不是这个社交应用有多美妙,而仅仅是年轻人们想逃离业已制度化的社交网络而已。他们可以在新平台上更舒服的展示真实的自我,并不会为在那里展示自己而产生任何惧怕。想一想,什么样的少年才会想要和他的父母在一个平台上玩儿啊?
人们的原始需求不会变,那就是与自己最亲近最喜爱的人相互联系。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娱乐方式、流行音乐、畅销书,当然也会有社交产品。随着一代人而生而逝,这就是时代的涌动,仅此而已。感慨于核桃林社区的没落,并为其他已经没落的社区默哀。不知道2011年那些想要创建新社区的本科生们成功了没有,我很久没听到消息了。但是不论成功与否,这都是他们的青春。
参考文献:和Facebook时代说再见
师哥…我刚刚接手中传贴吧,最近在整理中传贴吧的历史,偶然看到这篇文章,真的是,能感受到这种落寞。核桃林已经死了,贴吧也差不多。可能社区论坛之类的东西,已经被历史淘汰了。像我这种赶上贴吧好光景尾巴的人,可能会因为一直怀念那时候的火热,而长期感伤下去。
师弟or师妹你好。因为人能认识到死亡的存在,所以哀叹时光流逝可以说是人类本能了。不过也不用落寞,一代人有人一代人的青春,当时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