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馈效应在写论文中的应用
过去一段时间写论文较为苦恼,做许多事情难以按时按点。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意志力还不够强大。但关于意志力我也不是没锻炼过。3年前我在Kindle上买过一本《自控力》的书,如今我能记住的只有通过冥想方式保持注意力的内容。锻炼意志力是个事倍功半的事情。尤其是在论文憋不出来情绪低落的时候,意志力的作用也是减半的。不正视意志力本身的缺点,与给自己缺乏意志力开脱,代价相同。
那么就没有其他手段了吗?就在此时,我看到了知乎上的一个答案:“为什么嗑瓜子可以磕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而看书学习却不可以”[1],简单的说,其中奥妙在于:
- 人做事情,都需要有个反馈,反馈的周期越久,感觉上就越困难。不信的话,可以磕瓜子,但现在只能磕,不能吃,瓜子仁留下来。磕一个小时,才把瓜子仁一次吃完。有几个人能坚持的了?
- 毅力重要,但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锻炼毅力重要,但是事倍功半效率较低。
- 采用缩短反馈周期是个好方法,可以降低办事的难度,频繁的正反馈还可以增加自信
这个概念对我而言似曾相识,似乎在哪本心理学书里面看到过。现在一查,果然如此,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反馈效应。关于反馈效应有两个特别有名的实验,简单摘抄一下文献[2]: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关于“反馈效应”的心理学试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 进行测验,测验后按如下方式进行反馈:
短短八周的实验不难看出,第一组的成绩下降,是因为他们从“有反馈”变成“没反馈”了;而第三组的成绩明显进步,是因为他们从“没反馈”变成“有反馈”了。可见,“有反馈”本身比“没反馈”更具激励性,对活动结果的影响更正面。而第二组的成绩一直是上升的,跟一直“有反馈”有密切关系,但一周后才反馈的测验结果显然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尽管学习成绩因为有了“迟来的反馈”还是处于上升通道,但上升的力度遇到了明显阻力,因此不但要有反馈,反馈还要来得“及时”。
及时反馈的道理看上去通俗易懂,但应用起来,却容易忽视。比如很多企业在做绩效管理时,往往只关注了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而忽视了每一阶段甚至每一天或者每一项任务都应该有及时反馈。这样的绩效管理往往变成了令人头痛的形式主义,失去了绩效管理应有的价值。
反馈除了要“及时”之外,人们还发现“激励性”的反馈效果远比“批评性”的好。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把被试分成4组,要求完成同一项任务,但每完成一阶段任务后,对他们采用不同的诱因进行反馈,如下表:
上表不难看出,一直被鼓励和表扬的“激励组”是幸运的,他们的成绩不断上升,自身也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很明显他们被有效“激励”了。而对于一直都被严加批评的“受训组”,他们的情绪或者心理活动似乎受到了负面影响,成绩有一定的起伏。
道理很简单我们都懂。但是但是在实践中并不容易实施。难点在于,如何将困难的、周期较长的任务切分为多个容易带来正反馈环路,并且间隔还不能太大。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有人[1]总结了一些经验:
- 健身,就对着镜子举哑铃。
- 减肥,就每天早上称体重。
- 考试,就要刷题加改错。
- 学编程,就一边翻书,一边打开IDE。
- 买衣服,就要穿到身上照镜子。
宋鸿兵有一期视频讲看书的方法论的,也有提到分段处理读书流程的内容:
具体到写论文这件事情上来,本人虽然够呛,但是久病成医,也发现一些门路。结合最近看到关于快速反馈效应的理论,今天总结一些内容,希望日后有用。
论文书写肯定得先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即创新点探寻、大纲概述、实验和论文写作四个阶段。每个大阶段又可以切分为很多容易达成的成就。成就可以分为几类:
- 嗑瓜子类成就,诸如今天磕了一个瓜子还不错,反馈周期1-2,正反馈效应+1
- 收集类成就,诸如硬盘里增加了新货好满足,一个收集类成就可以是若干个嗑瓜子类成就的组合。反馈周期1-5,正反馈效应+3
- 交流类成就,诸如发表博客或者讲给同学、师弟师妹听,一个交流类成就可以是若干个嗑瓜子类或者收集类成就的组合。反馈周期5-10,正反馈效应 +10
在创新点探寻时,首先肯定是要去查阅近年主要学术会议的获奖论文。并做归纳整理。这里,翻译论文标题就是一个嗑瓜子类成就。然后找有兴趣的论文放到NoteExpress里面,是个收集类成就。标记感兴趣的论文摘要,是个嗑瓜子类成就。详细读重点感兴趣的论文并做论文报告发到博客或讲给师弟听,是个交流类成就。写信询问作者,是个交流类成就。
在大纲概述阶段,琢磨一点东西写到笔OneNote笔记/思维导图 上,是个嗑瓜子类成就。将笔记整理为大纲并交给别人看,是个交流类成就。
在实验阶段,设计实验内容是个收集类成就。代码每写一点是个嗑瓜子类成就。数据出来一点保存成文档是个收集类成就。PS图的每一步是一个嗑瓜子类成就,PS完成是一个收集类成就。实验结果给别人看是个交流类成就。
论文写作阶段,每写一个章节,是一个收集类成就。
!!!
我终于发现论文写的慢原因了!论文写作阶段,能切分的成就周期较长,类型单一!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将其切分成多个更容易达到的嗑瓜子类成就呢?设置心理指标(比如时间,完成量)似乎是一种办法。比如把每写一句当做一个嗑瓜子类成就......但是 有没有正反馈效应,就因人而异了。
暂时就写到这里,欢迎有办法的童鞋留言。我自己也去网上的各类社区再交流交流。
参考文献:
[1]为什么嗑瓜子可以磕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而看书学习却不可以 , mo mo的答案
[2]唐琴等,浅谈反馈效应,大众心理学 2015年03期